2024年,全国碳市场呈现出多维度的显著发展态势,在市场规模、碳价走势、行业扩容以及制度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,对推动我国绿色低碳转型发挥了积极作用。
成交量与成交额显著增长
截至2024年12月31日,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已达到 188,646,053吨,累计成交额突破18,113,576,584.23元。2024年全年,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630,268,664吨,累计成交额43,032,727,103.51元。
交易活跃度提升
与以往相比,2024年全国碳市场的日常交易活跃度明显增强,2024年上半年,全国碳市场月均成交量、月均参与交易重点排放单位数量较2022年同期分别上涨49.54%、90.79%。
碳价走势稳中有升
全国碳市场自开市以来,碳价呈现略有波动但总体稳步上扬的态势,并在 2024年实现了重要突破。4月24日,碳价首次破百,4月29日达到最高价103.47 元/吨 。之后虽有短暂回落,但在9月24日碳价再次破百,且截至12月中旬,碳价稳定在100元左右,站稳了这一重要关口,为开展气候投融资、碳资产管理、配额质押等锚定了基准价格,碳排放权的绿色金融属性逐步获得市场认可。
上涨原因多样
碳价的上涨得益于多方面因素。一方面,随着全国碳市场扩容的预期升温,以及碳配额预期收紧和碳监管政策趋严,为碳价提供了有力支撑;另一方面,我国在碳市场建设方面的持续努力,不断完善制度体系,加强数据质量管理,提升市场信心,也推动了碳价的稳定上升。
行业扩容迈出重要步伐
2024年9月9日,生态环境部发布《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水泥、钢铁、电解铝行业工作方案 (征求意见稿)》,计划将水泥、钢铁、电解铝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,2025年底前完成首次履约工作,预计新增约1500家重点排放单位,覆盖排放量新增加约30亿吨,扩容后全国碳市场覆盖的排放量将达到全国碳排放总量的60%。
意义重大
扩大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,有助于提高碳市场的减排作用和效率,促进行业公平性,进一步推动相关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,优化产业结构,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,同时也为实现我国 “双碳” 目标提供更有力的支撑。
多层级制度体系形成
2024年1月,国务院颁布《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》,与生态环境部印发的《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 (试行)》以及发布的登记、交易、结算三项规则,组织制修订的碳排放核算报告和核查指南、配额分配方案等规范性文件,共同形成涵盖 “行政法规+部门规章+规范性文件+技术规范” 的多层级制度体系,为碳市场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数据质量管理加强
通过优化核算核查方法,对关键数据实施月度存证,并由 “国家 — 省 — 市” 三级联审,运用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智能预警数据质量风险,组织开展专项监督帮扶,形成问题 “及时发现-移交督办-核实整改” 的闭环管理工作机制,有效保障了碳排放数据质量,满足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平稳有序运行的数据需要。
成为全球最大碳市场之一
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目前已纳入重点排放单位2257家,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1亿吨,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的40%以上,是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之一,对全球碳价水平和碳交易机制成效具有重要影响力。
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
全国碳市场启动以来,我国围绕碳市场制度建设,与欧盟、德国、挪威、金砖国家、共建 “一带一路” 国家开展了多层次交流对话和务实合作,持续开展中欧碳排放交易政策部长级对话,举办 “中国碳市场大会2023・上海” 等活动,做好经验分享和互学互鉴,开展形式多样的碳市场能力建设活动,夯实碳市场实施基础,向世界贡献了碳市场建设的 “中国方案”。